歡迎您的到訪...
五十寒暑,有群不斷世代更迭的人們跟隨耶穌的腳步,學習百合花的精神,在中興的校園裡用生命綿延、交替寫下屬於自己和當代團契的詩篇。團契信箱:nchujesus@gmail.com ※ 歡迎【按讚】追蹤中興長青團契的臉書粉絲頁

宋泉盛牧師的作品,永望出版社。

以下是書中的幾段:
“我還沒有見過母親在生產的陣痛時,丈夫會說:妳是因為犯罪所以生育會痛苦”
“也沒有母親說因為自己的罪所以懷孕會有痛苦”
“因此很顯然這並不是因為罪的緣故”

這樣看來似乎誕生(創造)時常是必須經過痛苦,然而誕生的喜悅是遠遠大過先前的痛苦。

書中更直接推翻保羅所說“死是的罪代價”的說法:“在告別式上我們會說蒙主恩召,而不會說因為犯罪人所以人難免一死這樣的話。”

"我們要肯定生命以及死亡都是上帝的恩典!"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盧俊義牧師講於2006年7月30
經文:約翰福音一:1-18

讀約翰福音第一個感覺就是和其它三本福音書很不一樣。馬太福音是寫給猶太人看的,作者努力要讓猶太人知道耶穌基督就是大家所期盼甚久的彌賽亞。因此,這本福 音書一開始就是用家譜呈現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耶穌基督是大衛的後代,大衛是亞伯拉罕的後代。」(馬太福音一:1)。不要小看以家譜做開場白,作者已 經很清楚在說明一件事:耶穌基督就是大衛家族的人,就是猶太人期盼已久,出自大衛後裔的「新王」(參考以賽亞書十一: 1)。

馬可福音則是用另外一種筆法要告訴所有的讀者,作者說:「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福音是這樣開始的。」(馬可福音一: 1)這已經很清楚在說明耶穌基督是救主。這句「上帝的兒子」,在當時就是指上帝差派到世界上來的拯救者,馬可福音開門見山就指明耶穌基督就是這位拯救者。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9學年度 中興長青團契第一次同工會議 

99/06/28 晚上七點 台中大專學生中心三樓

紀錄:粉紅MAN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方嵐亭牧師

經文:馬可福音10:46~52

今天的經文(馬可福音10:46-52)一開始,有一個盲人─底買的兒子巴底買,坐在路旁討飯。從原文的觀點來看ba(巴)就 是兒子的意思,我們可以讀出福音書作者的用意─這個坐在路旁討飯的人是有父親的,有父親的人不應該淪落到這種地步;而耶穌基督直接稱上帝是天父,我們也都 是上帝的孩子,不應該在心靈沉淪。另一方面,被稱作底買的兒子,也象徵是被輕視的無名小卒。巴底買遇到人生的三個問題:沒有辦法看見、沒有謀生能力、所以 也坐在路旁沒有尊嚴。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八章:禮拜與兒童  胡忠銘

前言 :

    就禮拜學而言,兒童與禮拜是禮拜學重要的一環。可惜的是,目前台灣所出版過的有關書籍,或是各個大小教會裡,幾乎鮮少有禮拜節目是共同為大人與兒童設計的,頂多只有重要節日,諸如母親節。聖誕節或是特別獻詩時,才邀請小朋友和大人一起參與禮拜。有時為了怕小孩子吵,乾脆將獻詩安排在主禱文或信經之後,趕緊讓小孩們上台獻唱,之後由主日學老師分發糖果和各項獎勵品,還催促小朋友快快排隊離開禮拜堂,以免打擾到大人。

    長久以來,這種現象已成為一種台灣教會文化。小孩與大人永遠是分開的,有的話,吵鬧不懂事的小孩也是被趕到玻璃隔音室裡面,其實,這還不是隔了一道看不見的藩籬嗎!也許台灣人,甚至整個東方文化,常對小孩子標貼上「小孩子有耳朵。沒有嘴巴」(小孩在大人面前不可多言之意思)的傳統意識形態,造成小孩子的地位永遠是卑是賤的!當然筆者也是在這種台灣文化成長,雖在受過神學教育,並且牧會和教學多年後,還是常忽略到兒童與大人參與共同禮拜的重要與必要性。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宋泉盛

[按]宋牧師2007年4月27日於北加州灣區台灣基督教會的講道

經文:約翰福音第9章18-23節

 

祈禱:我們的上帝,我們在人生過程的當中,不是在順境的時候我們遇到考驗,是我們在逆境中才會遇到人生真正的考驗,在這樣考驗中失敗。信仰也是這樣,當我們順利時,我們可以見證主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救主,但是我們一旦艱苦患難受到考驗時,我們不一定有勇氣去見證。懇求你幫助我們,使我們自始至終,仍舊堅持你所賞賜我們那信仰的力量,來見證你是愛的上帝。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我們在人生的過程中,很多事情都是個人的事情,但這些個人的事情,常成為公開的事,宗教也是這樣。我常常聽人說,說宗教信仰是非常個人的東西,我很同意。但是這個非常個人的信仰,是不是從你心中出來的信仰?還是口頭的信仰?好天氣時的信仰?順境時的信仰?在我過去好多年的時間裡,我在這裡要跟大家一起思考,信仰有不相同的形態,有不相同的表現,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信仰形態,但是到了考驗的時候,你所認為個人的信仰,會遇到公開的考驗,看你個人的信仰是不是還是你心中的信仰,還是表面的信仰?我在這裡跟大家透過一個聖經的故事,跟大家一起來想,在這樣的考驗當中,我們都有失敗,你我都有失敗,但是在失敗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勇敢的說:「我失敗」,並且站起來,繼續在信仰的道路,繼續走信仰的道路,是不是這樣子?信仰以及經驗,以及人生的經過,不能分開。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王貞文牧師,台南神學院講師,主授教會史
神學與教會 第35卷第二期(2010年6月)

【關鍵詞】聖餐、改革宗、身心障礙者、邊緣人、萬民參與

一、緒論

    所有的平信徒都可以一起守主的聖餐,紀念他的死以及復活,這是宗教改革奮鬥的一項重要成就。在改革宗的傳統裡,主的聖餐脫去了神祕的外衣,不再具有魔術般的神奇色彩,主的晚餐,成了追隨他的人與他連結的記號,也成為餵養靈性,見證合一的美好時刻。

    新教神學家們愛引用拉丁教父奧古斯丁,在成為基督時,感受到參與主的晚餐時的奧秘性質,也渴望將這樣的經驗分享出去:「我想到救贖我的代價,我飲食祂的血肉,我分施祂的血肉;貧窮的我願意因此得飽足,也希望別人因分享而同獲飽足。

    這種期待「別人」也能同得飽足的願望,不只激勵著剛由摩尼教皈依基督教的奧古斯丁,也激勵著今天許許多多的基督徒。我們願意許多人同來分享基督,更願意藉著與主同桌的美好儀式,去傳達許多言語之外的深刻屬靈體會。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