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討論一下四十年前的事情,除了退出聯合國(國際間誰是中國的合法政府?)的這件事使長老教會站出來為台灣發聲之外,當時的教會公報上有許多新的神學思想討論,使者雜誌上也絡繹不絕議論各樣問題,這裡引述「基督教音樂本色化」,現在看起來仍是非常具有深意。

在這之前先來聽一首歌。「莿帕互火燒」,高俊明詞,1985年駱維道曲。收錄於世紀新聖詩第120首。PDF合唱譜

莿帕互火燒─高雄室內合唱團

 

這首歌與命題「基督教音樂本色化」有甚麼關係呢?這首是根據台灣歌仔戲的「哭調仔」所寫出來的聖詩

以下是當時還是中興大學學生的錦生教授所寫的文章,收錄於1971年百合花契刊。

教會音樂本色化─陳錦生

基督教本色化

       近百年來,基督教隨著其他的西洋文化,傳到了中國,而且紮根發展,漸漸形成了一種勢力。而教會的音樂史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環,一直是領導著社會音樂的發展,對於中國的音樂,實有不可抹滅的功績。然而此種移植的文化,並不是一種真正的文化,充其量只能算是中國接受現代化的一個啟蒙階段和過度時期。中國人要找出自己的文化,並且為這個文化,開創一條新的路向,實在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如今,「基督教本地化」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筆者在此,僅就「教會音樂」方面,提出一點粗淺的看法。

音樂本色化:

      「本色化」,首先必須探索中國文化的基本形態,中國文化的本質和內容,並且考慮到五千年文化對這個批著西洋外表的「現代中國」之間的緊張度。在音樂文化方面來說,必須先找出中國音樂的靈魂,中國音樂的精神,並從豐富的音樂遺產中,整理出我們自己的音樂文化,更進一步利用現代作曲技巧,賦與新的意義,使中國音樂在「現代化〞翁完成「本色化」的工作,也使中國教會的每一個信徒,能用自己的民族音樂語言,唱出對神的讚美和頌揚。

 

現況與問題

      依照駱維道先生的研究:「台灣教會之兩本代表性的聖詩,是國語的『普天頌讚』(一九三六年出版)和長老教會聖詩(一九六四年出版),在『普天頌讚』中的512首中,有中國民謠,教士獲國人的作品達五十七首,而台語聖詩五二三首中,只有三十一首。」(註一)這是具有代表性的統計,當然還有一些不在此兩本聖詩的中國聖詩,亦有不少,但在比例上說起來,中國聖詩時在太少了。所以形成如此,大概有下列幾點原因:

1.作曲人才缺乏:學習作曲的人本來就不多,而且大多數的作曲家都只有很好的西洋理論基礎,對於創作中國風格的樂曲卻缺乏完整的資料與方法,可說還在摸索與萌芽的階段。而在此極少數的作曲家中,要找出聖詩的作曲者,更是鳳毛麟角了。

 

2.演唱機會少:就作者所知,台灣聖詩中之三十一首中國調聖詩,被唱的機會很少,而其中除了幾首原有的民謠和山地的平埔調較常演唱外,真正由當代人所做的聖詩,被演唱的機會更少。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一般會眾,牧師及演唱者本身對於那些樂曲不熟悉,以至於唱起來不習慣,不易推廣。因此,有關方面似可舉辦類似音樂夏令營一類的研習會,並邀請各教會音樂工作者參加,共同來推廣中國聖詩的教育。

 

3.觀念未開!環顧我們的周圍,我們所看到的,以西洋古典音樂等為最(文字印刷遺失)香港和日本的國語時代歌曲和台灣流行歌,殿後的是國樂和民謠。國樂,尚有政府在支持推行,雖不普遍,但只少沒有退步。而民謠,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屬於低級藝術,尤其是歌仔戲中的調子(如廈門調、哭調仔等)更為某些高尚人士所不齒,畢之唯恐不及,更談不上推廣。這種情形,在教會中亦很普遍,大多數的人都以唱巴哈、韓德爾等作曲家的歌為榮,同時亦有人認為聖歌就聖歌,何必一定要分中國的或外國的。當然,還有為數不少的人認為中國調的很不好聽,而且要把那些他們認為低級的調子,移到莊嚴的聖殿,那簡直是褻瀆了神。這種情形除了虛榮心和偏見外,演唱者的水準,降低了民謠的風格,亦要(文字遺失),其實民謠才是真正的中國音樂基本形態,我們要做的是,由民謠藝術化開始,做到使中國教會音樂本色化。我絕對相信,中國的信徒,一樣可以用自己的音樂來讚美神的。

 

檢討與分析:

    對於上述所說的,普天頌讚的五十七首和台語聖詩的三十一首聖詩中,我們可以大略的發現,其歌曲的來源大多取自於古調式民歌。在普天頌讚中,可舉例來說:「天恩歌」是取自舊有民歌「鋤頭歌」,「恭敬讚美歌」取自佛曲「普陀」,「真美頌」取自古琴調「極樂吟」,「南針歌」為古詞調「滿江紅」,「謝恩歌」為取自孔廟大成樂章「宣平」...等等。而在台語聖詩的三十一首中,據作者統計,由國人創作的有十四首左右,接近半數,其餘為直接採用民謠或原有中國調加以改編。而在民謠中間,台灣的平埔調占了四首,這在台灣教會中應該是易於接受且易於流行的。但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台灣的音樂文化,並不是只有平埔調,此外,尚有許多高山族的歌謠和各地的民謠(如恆春調,台東調...等等),我們可以從中選擇適當的加以佩詞和編曲。

 

      對於配詞,亦有幾個問題。大家都知道,曲必須與詞相合。作曲,最好是依據歌詞的抑仰而作,若不得已,要以詞來配合曲,則須注意,選取適當的詞,以免造成聽覺上詞不達意的情形。除外,還要易唱,順口。如聖詩第一首「無行惡人道路」第三小節「不敢惡毒」(m-ka ok-tok)的 m 音,正好配上高音E的音,唱起來很難過。而且台語聖詩中常常有AB調(同詞不同調)出現,並不是很好的現象。

 

      再談到編曲,最感到困難的,莫過於和聲風格的問題。其實這也是目前最需要研究的一個問題。中國的曲調,大部是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有很優美的風格和旋律,要在不破壞著個優美風格的原則下,加以編曲,實在是很困難的一件事。編得好,當然可增加曲調的效果,編得不好,破壞原有曲調的風格。上述八十八首中國聖詩中,大多以西洋大調和小調的和聲方法來編曲,當然,其中不乏優美的傑作,但難免有削足適履之嫌。黃友隸教授主張:中國樂曲的編曲,不必欠局限於五聲音階的五個音,而可以用五聲以外的音,使其效果不致流於貧乏,同時他又極力主張,以調式(Mode)音樂的和聲法來使用於中國樂曲中。較之使用大小調的方法,更能更能保存中國的民族風格(註二)駱維道先生則主張「在不破壞旋律美的原則下,以對位的技巧譜成複音歌月而不加伴奏,採用西洋對位技巧,而擺脫傳統和聲觀念,力求富有東方情調之表現。」(註三)一個從改變和聲方面著手,一個利用對位技巧而擺脫和聲觀念,都是一種新的嘗試。此外,尚有許多作曲家,在從事此種摸索,拓荒的工作,希望為中國樂曲的和聲,開一條新的大道。

 

研究與發展:

      從台語聖詩的三十一首中國聖詩中可發現,國人創作改編的樂曲,以陳泗治先生及駱先春、駱維道父子二人最多,其餘大多是一首兩首,不論如何作曲家實在太少了,作曲家少,作曲量也相對的減少。而這些少數的樂曲中,有價值有深度的又相對減少。當然,這是過渡時期難免的現象。在大樂曲創作方面,似乎絕無僅有,筆者所知,只有駱維道先生的「犧平清唱劇」和「和平人君」清唱劇。演唱(奏)方面,我不反對偶而用國樂伴奏或演奏,據說浸信會神學院的張真光教授,曾於兩年前在台北發表其以國樂班奏之「彌賽亞」(註四),這當然是一大嘗試,但此種「西樂中奏」,並不能表現出真正的中國風格;雖然是國樂演奏,但其內涵還是純粹的西洋音樂。記得幾年前,中廣國樂團曾與台北信友堂詩班聯合演唱中國調聖詩,這至少比前者更進一步了。

 

結論:

      「本色化」不是復古,而是以現代的技巧來創作中國風格的樂曲,也就是說不可忽略了「現代化」的重要性。我們可以把不協音程的利用。多調性和無調性十二音列的技巧用在樂曲的創作中,用現代音樂的國際性語言,來表達出中國民族文化的特質。

      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聽到中國聖樂的演唱,不一定要五聲音階,不一定要國樂,但一定要有中國民族的熱血在其中。

 

註一:參看駱維道先生「中國教會的音樂一文」─東大葡萄園雜誌31期

註二:參看黃友隸教授「中國風格和聲歌曲」一書

註三:同註一

註四:同註一

 

 

終於打完了,將近三個小時。若將四十年前錦生老師文中的「中國」改為「台灣」於現在依舊適用。

從駱維道的音樂中可以見到「普世」,真正的「普世」是走出自己的舊有框架,在接納整個世界廣闊視野後,投身回到自己最根本的地方。這是我們的信仰告白中所說的,「我們相信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是普世的,並釘根在本地」

下次有機會再向大家介紹駱維道先生。

 

by 碧堂

 

 

 

另外提供福爾摩沙合唱團的版本

 


 

 

莿帕互火燒

 

莿帕互火燒,燒到真厲害;
總是無燒去,猶原的倚在。

 

莿帕互火燒,總是無燒去;
聖徒受苦楚,猶原無餒志。

莿帕互火燒,總是無燒去;
教會受迫害,反轉愈興起。

 

咱著愛勇敢,為主來精進,
苦難若愈大,咱著愈堅信。

 

(複歌)炎火一下過,因就閣發芽,
春天一下到,因就閣開花。

 

本曲是一首新創聖詩,由高俊明牧師因美麗島事件入獄而作詞,駱維道牧師根據台灣的「哭調仔」作的曲。

不到半世紀之前,台灣還是處於封建社會,性別歧視、富人欺壓窮人是司空見慣的事,被壓迫者在這種極端痛苦的情況之下將滿腹的辛酸痛苦傾吐出來,唱出令人鼻酸的「哭調仔」,
作為堅忍無言的抗議。駱維道牧師認為「哭調仔」是台灣人民不畏強權共同努力忍辱奮鬥的
精神,也有長老教會「焚而不燬」的象徵的意義,因此當他讀到高俊明牧師所寫的「莿帕互火燒」深為感動;也因自己當時在國外求學,無法參與民主運動與民受苦而有很深的內疚。 在1985 年返台開始教書之前,以「哭調仔」的首句譜成這首歌。

 

高俊明牧師因1974 年的「美麗島事件」,為保護他不認識、也不認為有罪的施明德而被判刑坐牢四年多。

他雖被定罪為包庇逃犯,其實是因為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之職,代表教會公開呼籲政府改革、廢除戒嚴令、實行民主等而惹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憤怒與仇恨,藉機將他判刑下獄 。此詩乃見證教會為了真理與公義越受逼迫越堅強的信心。

此首作品運用駱維道牧師擅長的對位手法創作成三部合唱,由開始的單一旋律到後來三部旋 律的對唱,愈唱愈感動,愈有力,特別是結尾第四段部分「咱著愛勇敢為主來精進」又回到單一旋律齊唱 ,聽起來有堅定信心的力量。

高俊明牧師更榮獲2006 年第十七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莿帕互火燒《源─駱維道合唱作品集》】 最佳作詞人獎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