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銘

經文:使徒行傳十章27-28節;加拉太書三章26-29節

10:27 彼得一邊跟哥尼流說話,一邊走進屋裏去。他看見裏面有許多人聚集,
10:28 就對他們說:「你們都知道,按照我們的規矩,猶太人是不許跟異族人密切來往的;但是上帝已經指示我,不可以把任何人當作不潔淨或凡俗的。

3:26 你們大家都藉著「信」跟基督耶穌合而為一,成為上帝的兒女。
3:27 你們受洗跟基督合而為一,正像穿上基督,有他的生命。
3:28 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裏,你們都成為一體了。
3:29 如果你們是屬基督的,你們就是亞伯拉罕的後代,會承受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


前言:

中小學時期,因深受民族本位主義教育的影響,使得自己總是認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又在政治仇恨教育的時空環境下,對於中國共產黨和大陸人民始終沒有好感,加上在金門前線二膽島當兵的時候,我所負責的重裝砲,一天二十四小時瞄準著對岸的廈門市,更堅定了與「共匪」勢不兩立的心。如此的價值觀和心態,一直到我接受過神學教育,並到國外進修後,才恍然大悟,這原來是一種嚴重錯誤的教育。當我和來自世界各國的同學分享時發現,他們過去所受的教育,也是充滿著相當濃厚的民族本位主義,同樣一再強調,他們所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

無可否認的,每一個民族都想告訴自己的下一代,自己的民族是最優秀的、最特別的、舉世無雙的。基本上,這樣的「強調」本無可厚非,因這是自信與自尊的表現。但若在強調自己時,貶低了他族群和他國度的價值,就會變成一種本位主義,進而形成「疏離」。

如今,有普世觀念的國家和民族,已經不再對下一代強調自己是世上最優秀的民族,反而教育他們,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員,應該建立在互為肢體的基礎上,在認同自己時,也當認同他人,不分彼此,相互關懷。

一.自我的認知與認同

在英國進修時,除了課業壓力外,最讓我感到頭疼的,莫過於學校所安排的「文化之夜」(一學期一次)和「文化週」(一年一次)等相關活動,因學校皆會要求學生穿上自己國家的傳統服飾,同時設攤位介紹所屬國家的民情和風俗,以便讓學生有機會參與文化交流。若只是擺攤介紹還好,只要將介紹台灣的書籍、地圖和風景圖片貼上,並擺上一些台灣土產和中國結,以及播放一些台灣民謠讓人聆聽即可,但要我穿著台灣的傳統服裝亮相時,真的不知要穿什麼才好!一次,為了「應景」,我向來自中國浙江的同學借來筆、墨和硯台,同時借來一件唐裝穿上,且到香港人所開的傳統市場買了一頂斗笠戴上。結果,展覽會開始不久,就有中國的留學生指著我說:「這那是台灣的傳統服飾,根本就是大陸的嘛!還有,筆、墨、硯台和中國結也都是大陸的!」當越南的同學看到斗笠時,也相當好奇的說:「越南也有斗笠,且比台灣的更漂亮!」聽了真不知如何以對!

在英國期間,我常到宿舍附近的Westhill Presbyterian Church(西丘長老教會)做禮拜,也常參加該會每個月第二個禮拜天晚上所舉行的音樂禱告會。之所以會常到此聚會,除了同是長老宗的教會,且步行即可到達外,最主要的原因,乃會說一口流利的台語,於1972年因政治因素,被國民黨政府強迫出境,黯然回到英國的宣教師,也就是前台南神學院副院長彌迪理牧師夫婦亦在此做禮拜,每次到教會看到他們倆,心中就會產生「安全感」,也會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

由於 Westhill 教會的約翰牧師常見我在學院的師生禮拜中司琴,乃邀請我參與教會禮拜天晚上的音樂服事。依稀記得,約翰牧師要我在19905月的第二個禮拜天晚上音樂禱告會後,彈奏鋼琴順便拉小提琴和會友們分享。為不辜負約翰牧師的期望,我只好勉強答應,牧師還因此特別借來一把小提琴和多本鋼琴譜要我挑選曲子,並利用時間練習。

經過一個月的練習,終於在音樂禱告會後,硬著頭皮上台獻醜。當時我所彈奏的樂曲,全是西方人耳熟能詳的曲子。彈奏完後,隨即有一老會友提出建議,要我彈些台灣的曲子讓他們欣賞。聽到這樣的請求,真的不知如何「下台」,因我連一首台灣的曲子都不會彈,為了面子,只好硬著頭皮,清唱了<燒肉粽>和<望春風>兩首台灣民謠。坦白講,這兩首民謠的旋律我哼得出來,但歌詞我實無法全部記得,只好用「偷吃步」的方式,將兩首民謠「哼」完,心想,反正英國人又聽不懂台語歌詞,即使唱錯也沒人知道。意外的是,唱完台灣民謠所得到的掌聲,遠比彈奏西方樂曲的掌聲還熱烈,唱完後,還有人嚷著"Encore",要我多唱幾首,因我真的「山窮水盡了」,只好作罷!

回到宿舍後,我為無法多唱一首台灣民謠感到相當的懊惱,一再的責怪自己,為何只懂得他人的音樂,卻不知自己故鄉台灣的民謠和文化。仔細回想,或許這可能是長久以來,台灣深受殖民主義教育和西方文化的影響,所產生「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價值觀,導致自己對於所生長的台灣認知不清,當然也就會有認同度不夠,缺乏本土觀念的情形發生。

經過這一次的「教訓」,我學習到,人若想擁要有「根」,必須要有自我的認知與認同,因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就無法認同自己,當然也就無法釘根於本土,遑論能夠感受到上帝所創造的奇妙多元世界!相對的,若只認同自己,不接納他人和他文化,就無法成為團契,當然也就無法達普世關懷、主內一家的理想。

二.認同與疏離的聖經訓示

讀過聖經的人都知道,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不但不互相往來,而且還存在著嚴重的對立與歧視,稱得上是「世仇」。主要的理由是,以色列原本為上帝所祝福的王國,因內部出現紛爭,導致一分裂為二,北部稱為「以色列國」,南部名為「猶大國」。由於兩國人民一再的犯罪,而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雙雙遭致亡國的命運。北國以色列於主前722年為亞述所滅;南部猶大國於主前586年為巴比倫王國所亡。兩國人民先後受擄至外邦,淪為次等公民。

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消滅後,亞述帝國採取了民族遷移的政策,強迫他們移民和通婚,想藉此混雜所征服的民族,達「同化」的目的。撒瑪利亞人就是在亞述帝國「混種」的政策下,所產生出來的「新興族群」。

南猶大國的人民認為,撒瑪利亞人是被混過的「雜種」,已和他們屬於「純種」的上帝子民截然不同,因而對他們相當排斥。相對的,撒瑪利亞人也對自稱為純種的猶太人相當不以為然,兩者在互有堅持下,不但不互相往來,(註:撒瑪利亞位於猶太與加利利之間,地處約但河西邊,若要從猶太到加利利,行經撒瑪利亞地區是最近的路程。但因猶太人輕視撒瑪利亞人,他們寧願走遠路繞經約但河外,再到加利利。)就連敬拜的地點也各自設立。

尤有甚者,猶太人不但不與撒瑪利亞人來往,也不願與外邦人來往,還包括不進入他們的房子,不觸摸他們的物件,不與他們同席吃飯,主要因為他們吃猶太人律法所禁止的食物,在禮儀上是不潔的,與他們來往便會沾染不潔。由此端見,猶太人在律法與民族的本位主義情況下,與他族群出現了嚴重的疏離。

為能打破藩籬,使徒彼得前往哥尼流的家傳福音時,開誠佈公的告訴在場的猶太人說:「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但神已經指示我,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使徒行傳十章28節)要他們打破律法與族群的本位主義,接納外邦人。

此外,保羅在寫給他所鍾愛的加拉太的教會之書信中,亦清楚的告訴他們:「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加拉太書三章26-29節)要信徒們明白:在基督裡,信徒之間因種族、社會地位和性別而來的差距和隔閡都告消失,大家一同組成亞伯拉罕的後裔,且個別作神的兒女及承受產業的後嗣。

由此得知,聖經一再耳提面命的告訴我們,勿存有民族的本位主義,只認同自己,老是排斥和否定他人,如此一來,只會造成彼此的仇恨與疏離。

三.普世關懷

當今普世所面臨的問題,除了環境、族群、和平外,因「城市化」(Urbanization)所帶來的貧富懸殊,使得貧窮所牽引出來的政治、經濟、人權、戰爭等問題一簍筐,特別是在第三世界的國家最為嚴重,如果情況不改善,極有可能成為人類的浩劫。

歷史上,因為貧富懸殊引發的衝突可謂屢見不鮮,諸如:1986年的菲律賓總統馬可仕流亡夏威夷而客死異鄉、1997年的印尼總統蘇哈托被逼下台、2003 年的伊拉克總統海珊垮台,以及落選多次的巴西工人黨領袖魯勒,在2002年以百分之六十一的高票,終於登上巴西的總統寶座,成為巴西四十年以來,首次由左派的人士執政。其勝利的關鍵,乃在於他競選時所提出的政見:反全球化的資本主義、對抗貧富不均。

之所以有上述這樣的相對結果出現,無非又是過渡個人主義的自我認同所產生,此一現象正有如中山大學吳英明教授在演講中所談到的:「資本流向世界,利益流向西方,財富流向個人。」為此,基督教團體乃起而呼籲世上的人類,應當起而共同正視這項「全球倫理」(Global Ethics)的課題。

成立於1948年,有基督教的聯合國之稱的「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W.C.C.簡稱「普世教協」),其創設宗旨就以教會間應藉著神學的分享、禮拜與禱告的交融來共同分擔苦難、見證和服務,促進相互間的瞭解,並以:合一 (unity)、宣教(mission)、公義(justice)和分享(sharing)為共同呼召,致力於「全球倫理」的功課,同時以:1.致力於各教會的合一。2.協助各教會在全世界各地區進行聯合見證。3.支持各教會從事傳道及服務的宣教合作。4.表達教會對人的關注及對公義、和平與受造物的完整之追求。5.藉著合一、崇拜、宣教及服務,尋求教會更新為五大任務,積極關切貧窮問題、原住民權益、探討福音與文化之對遇、消弭種族歧視、提昇婦女地位、協助爭端與衝突之解決,以維持世界各地之和平,達教會合一與關懷普世的目的。普世教協還以下列的標誌,象徵著同處在這個世界的人類,是一個團契,是上帝所愛,是祂所掌管,人類當需彼此認同、接納與關懷。



圓圈─這個世界;海洋─人類的生活;船─基督的教會;船杆─基督的十字架 ;oikoumene─(希臘文,意為這個世界及住在這世界上的人。)

結語:

有學者說道:「所謂的『認同』,除了個體擁有自主性之外,仍必須依賴與他人的互動,進而更加確立自己內心所需的歸屬感。」學者又進一步指出:「『自我認同』」是指個人的行為與自己的思想一致:個人不但清楚了解自身所具備的條件和能力,知道自己的需要、愛惡與動機,並根據對自己的了解建立生活的理想與目標,而且又在自己理想的引導之下去追尋實現既定的目標。」

由此端見,在追求自我的認同時,也當需依賴與他人的互動,才能建立起自我和彼此認同的歸屬感。換言之, 在認同自己時,也當認同他人,肯定他人的存在價值,才能在相互關懷中達普世的合一。因為,不認同自己,就無法釘根本土;只認同自己,便無法成為團契,當然也就無法因著「認同」,達「普世關懷」,「主內一家」的目的了。"#3

<全文完>


一小段分享:去年暑假碧堂參加ILT,有天晚上是各國青年介紹自己的傳統文化。看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穿著自身民族傳統服裝、展現傳統技藝、特有的打招呼方式(唱著歌謠(最有印象是兩位韓國女孩應現場觀眾要求演示pansori,她們看來是有預備會被問到,還自備了鼓跟扇子)以及展現平時的活動(來自德國的青年們都穿上足球衣)。雖然並不是我上台介紹台灣的福佬人文化,但當時卻讓我心中有著許多困惑與震撼。困惑在於究竟甚麼才是自身的文化呢?震撼在於居然連自身的文化幾乎一無所知,沒有認識也就沒有認同的可能。在去年老人院探訪的時候,我遇到了胡牧師文中的窘境,準備台灣民謠時就連幾首耳熟能詳的歌都只會"哼",詞都記不清楚更不用說有歌譜了,但也是因為這次的探訪去找了不少歌譜,並試著用吉他彈唱而不再只是聽過。藉由傳統歌謠對於自己的文化有多那麼一點點的追尋以及認識。


附帶一提,

"1905 年,日本人在臺灣舉行第一次人口普查,同時建立完整的戶籍制度。人口統計牽涉的人群分類絕不能模稜兩可。但有些分類不容易像性別那樣分得乾乾淨淨,必須在標準作業流程中人為地把界線劃得清清楚楚。當時,基層的日本警察發現福建人、廣東人似乎沒那麼好分,有許多模稜兩可的情形,便提出疑難雜症。其中有個問題是:

問 元來廣東ノ種族ナリシモ福建種族ト雜婚シ年所ノ久シキ言語風俗慣息等全然福建化シタルモノアリ此ノ種族ハ如何記入スヘキヤ

答 廣東人タル歷史ヲ有スルモ其ノ特徵存セス既ニ福建化シタルモノハ之ヲ福建人トシテ調查スヘシ

問:本來為廣東種族,然因與福建種族通婚,經年累月後,其語言風俗習慣等完全福建化者,此類種族應如何記載。

答:即使有為廣東人的歷史,然其特徵不存,已福建化者,應將其視為福建人調查。

這個問答確立了人口統計中區分福建人與廣東人的精神,不論歷史,而是根據特徵。所謂特徵,包括語言、風俗、習慣,而這正是區分鶴佬人與客家人的依據。"#4


從人口統計來看,歸屬既然是依據特徵,也是說,我們能夠找尋並堅定自己的歸屬、自己的根本。

台灣民謠歌譜的網站:

莊春榮<哈尤‧尤道>牧師的部落格



附註

#1 參見傳統歌謠,全新感受、教會音樂本色化、GlobalChurchMusic

#2 現任高雄德生教會牧師、台灣教會公報發行人

#3 引用自德生教會網站

#4 引用自地圖會說話─對閩客關係的幾個誤解(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