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淑嬪牧師12/23/2007於灣區基督教會

路加福音一章46-55節

我們所讀的這一段經文是馬利亞的頌歌。這首頌歌之前的經文提到,馬利亞從天使加百列獲知,她將要以超乎常人所能了解的方式,懷孕生子,而她所生的嬰兒要被稱為上帝的兒子。在她表明願意讓上帝的話語在她身上成就之後不久,她動身前往拜訪施洗約翰的母親伊利沙白。伊利沙白被聖靈充滿,對馬利亞說:「妳是女子中最蒙福的,妳所懷的胎兒也是蒙福的!」接著,馬利亞因上帝對她的祝福而說了我們所讀的經文這一段話。

這一首出自馬利亞的頌歌,擁有一個我們很熟知的名稱,「尊主頌」。這個名稱是取自新約拉丁文譯本的這一段經文的第一個字。在這一段經文當中,馬利亞不僅僅是為了上帝眷顧了卑微的她,揀選她作為成就上帝拯救計劃的器皿,而將尊榮歸於上帝;馬利亞甚至把她個人所親身體會的這種「上帝顧念卑微的人」的經驗擴及到所有「敬畏上帝的人」,包括上帝向以色列的列祖所許的諾言的實現,以及上帝在歷史中對以色列人的扶助。但是,雖然從原文來看,這一首頌歌是使用過去式來描寫上帝的行動、並回顧歷來上帝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然而,馬利亞所歌頌的並不限於上帝在過去的歷史當中曾經施行的種種救贖行動。對她來說,她深信上帝的仁慈將要及於亞伯拉罕的後裔、世世代代、直到永遠!

這是一首宣揚上帝的公義、解放的頌歌,馬利亞在當中陳述了她的盼望與確信:上帝將要為貧窮的人、沒有權勢的人、卑微的人、受壓迫的人所行的大事--就是他們必然重拾生命的尊嚴,飢餓的人要得飽足、卑微的人要受高舉;而狂傲、心目中沒有上帝的人,他們的計謀要失敗、擁有權勢的人要失去地位、富足的人要空手回去。上帝在過去的歷史當中是這樣向敬畏祂的人施行慈愛,在未來祂也要同樣地向敬畏祂的人廣施仁慈。因為上帝乃是慈愛的上帝。使卑微的人與居高位的人、貧窮的人與富有的人互換地位,這是典型的上帝的行動。這樣的例子在聖經裡面屢見不鮮:我們看到,以掃和雅各還在母腹,上帝就對利百加說,「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我們在箴言讀到:「他輕看狂傲的人,恩待謙卑的人」;我們也看到施洗約翰說:「祂必興旺,我必衰微」。對馬利亞來說,這也是一個再真實不過的經驗 --上帝的兒子經由一個卑微的女子出生為人,上帝在她的身上彰顯出,上帝的確「抬舉了卑微貧困的人」。

就上帝來說,這種地位的對調、轉換常常是祂施行公義,導正是非的方法;但是,從人的角度和經驗來看,這種對地位的互換、改變的盼望與確信,卻是一個多麼具有顛覆性和革命性的信息!

十九世紀英國坎特伯里的大主教,William Temple,曾經警告被差派前往印度的英國宣教師,要他們絕對不要在公開的聚會裡面宣讀「尊主頌」或傳講「尊主頌」這段經文的信息。因為,基督徒在印度這個國家當中,原本就已經飽受質疑、遭到異樣眼光的注目,如果基督徒以外的人們發現基督徒所讀的聖經之中包含了像「尊主頌」這樣,挑戰印度既有的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又具有煽動性的經文,基督教與基督徒就更難在印度的社會當中立足了。

與十九世紀英國大主教的態度截然不同的是,二十世紀的解放神學家。在廿世紀的六○年代,拉丁美洲的神學家們為了回應社會上貧富階級之間懸殊的差異,以及窮人飽受富人的.削與壓榨,連最基本的人性尊嚴都蕩然無存的悲慘狀況,而發展出了「解放神學」,目的是將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民從被壓迫的狀況當中解放出來。他們往往運用「尊主頌」,以及與「尊主頌」類似的經文來作為教會應該參與社會、政治、經濟的改革,甚至支持使用武力進行革命行動的聖經根據。

雖然,在不同時代、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之下,在不同的階級當中的人們,對「尊主頌」這段經文或許會採取不同的態度。然而,他們對這段經文的中心信息的看法卻是一致的:這是一段挑戰社會的不公義、呼喚人們來參與改變世界秩序的革命性行動的經文。

是的,上帝將要藉著馬利亞來開啟的,的確是一個改變世界的革命性行動。但是,上帝要藉著馬利亞為這個世界帶來的改變是一場寧靜革命。上帝並不是藉著槍炮、武器、暴力、流血,來達到翻轉這個世界的秩序與價值觀的目的。並且,上帝的揀選,本身就是具有顛覆性的,祂並不是照著一般人的標準,選擇有權勢、有地位、有能力、有學問、或者是具有革命領袖特質魅力的人,來作為完成祂的計畫的器皿。上帝所揀選來完成祂的革命性行動的器皿,是一個地位卑微、在男性主導的社會當中連發言權都沒有的女子;上帝是藉著由她所生、躺臥在伯利恆馬槽裡的軟弱無助嬰兒,來完成祂的革命。

馬利亞自稱是上帝「卑微的婢女」(48節),這句話有兩個意思。首先,這是馬利亞表明她隨時準備好要毫無保留地回應上帝的呼召(1:38),因為她自認只是一個卑微的婢女,就必然要無條件地服從主人,也就是上帝的命令。即使是在她必須要冒著生命危險的狀況下,她也沒有推辭。馬利亞當時還只是和約瑟訂親,其他的人並不知道,也不太可能會相信她所懷的胎是由聖靈感孕,所以她會被認為是一個不守婦道的女人,按著當時的猶太律法被處死。然而,在她了解這是上帝的旨意之後,她就謙卑地順服上帝的旨意,成為耶穌降生的媒介。

此外,馬利亞的地位也是卑微的。她是一個身在父權社會中的婦女,是一個處於尊敬年長者的社會當中的年輕女子。崇高的社會地位或權勢對她來說,是遙不可及的。而她的孩子,耶穌,在誕生的時候也是地位卑微的。耶穌的第一個家將是馬房,祂的搖籃將是馬槽。作為一個人,耶穌在日後將會談到自己說:「狐狸有洞,飛鳥有窩;可是人子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9:58)然而,馬利亞確信,上帝要為她成就大事,天下萬民要以她為有福,她也相信,她個人的這種「由卑微被高昇」的經驗將會成為普遍的經驗。

上帝逆轉貧窮、卑微的人的處境,重新賦予他們人性尊嚴的革命,對於一無所有和被壓迫的人來說是的確是好消息,但是,對於富有的人和有權勢的人來說就不是了,這是對他們的審判!我們要問,對我們而言,「尊主頌」到底是不是好消息?所以,我們應該要自問,當我們在聆聽「尊主頌」的時候,我們有什麼感受?我們是如同馬利亞一樣喜樂,進而稱頌上帝,或是我們在當中聽到了對我們的審判,而心生恐懼?

我們大多數的人聽到「尊主頌」所描述的這些價值觀與地位的翻轉時,會把它們當作是好消息。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常常是從屬靈的角度來看這段經文,認為這段經文所談及的只是精神和靈性上的卑微、貧窮和飢餓。但是,這種態度事實上是削弱了經文扭轉世界的力量。就好比說,教會如果認為教會的工作與責任只是在拯救靈魂,而忽略了,教會是在這個世界建造上帝國、讓上帝的旨意施行在這個世界的器皿,我們很可能會把教會事工的重心單單放在培育信徒靈命與教會人數的增長,卻忽略了,整個世界都是上帝的靈運行的場所,都是我們可以與上帝同工的工場。

 另一方面,我們會認為尊主頌對我們來說是好消息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當中大多數的人並不認為自己是富有的人,或者是有權勢的人。然而,居住在美國的人所享有的生活水準,從第三世界、第四世界處在絕對貧窮狀況下的人民眼中看來,是令他們艷羨的富足。不是嗎?有人說,窮人和困苦的人是最能貼近上帝心意的人。因為,「卑微貧困的人和飢餓的人」是最能理解自己對救主的需要的。相反地,我們的生活越是舒適,我們就越不覺得,或是越有可能忽略我們需要上帝的恩典眷顧。我們越是富裕,我們就越可能在財產、物質或地位上找尋幸福和安全感。我們越是成功,就越可能慶祝自己的成就,以此自滿、以此為依靠,而不尋求上帝的幫助、庇護。

在我們審視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以及思考我們是否依然對上帝的恩典懷抱著渴望與感恩之時,我們也可以自問,我們還能夠被列入馬利亞的「尊主頌」當中所提及的耶些「卑微、貧窮、飢餓」的人們之中嗎?「尊主頌」,難道不也是對我們的一種警告嗎?如果,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們需要仔細思考「尊主頌」對我們的警告,否則,上帝也可能會把我們從舒適的地位上推下來,如同馬利亞所說的「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富足的人空手回去」。

我們或許難以改變我們目前的生活形態,也無法捨棄我們目前所擁有的一切。但是,假如我們能夠持續關懷卑微貧困的人、飢餓的人、無家可歸的人、被剝奪權利的人的需要,並且以實際的行動扶助他們,幫助他們改善他們的處境,使他們能夠重新恢復上帝所創造的、具有上帝形像的人所應有的人性尊嚴,那,我們也許能夠參與上帝的革命性行動,

成為實現上帝的拯救計劃的器皿。路加福音的作者把「尊主頌」放在耶穌降生的記事裡面,耶穌降生的目的是要為世人帶來拯救。祂要藉著拯救我們脫離我們的罪,帶領我們到上帝面前,領受祂的恩典和祝福。這樣的恩典與祝福,是能夠謙卑承認自己有這樣的需要的人才能夠領受的。

我們都喜歡,也都期待著耶穌的降生所帶來的平安和喜樂,大多數的人也以財富、地位、成就和健康為上帝的祝福。當然,平安和喜樂是耶穌所要為我們帶來的福氣。可是,上帝的揀選、呼召並不只是為了叫人過著安穩舒適和自私的快樂生活而已;上帝的選召乃是要人參與上帝的計劃,完成祂所託付的使命。

上帝要藉著耶穌的誕生所成就的拯救計劃,包括了一場讓卑微、貧窮的人高升、得到飽足的寧靜革命。在二千年前,馬利亞承認自己的卑微,肯定地回應了上帝的揀選,讓自己成為上帝所使用的器皿。雖然她必須要冒著被誤解的風險,她確信自己是蒙福的,她深信上帝的仁慈必定普遍及於萬世萬代,而說出了這一番一再被傳頌的話。

在今天,上帝仍然要我們成為祂的助手,與祂同工來實現祂的拯救計劃。在上帝的寧靜革命當中,我們能不能也像馬利亞一樣的承認自己的卑微,樂意順服?我們是否善盡我們被呼召來從事的職份?我們能不能與貧窮、卑微、飢餓的人站在一起,挑戰世界的價值觀,顛覆世界的秩序?我們能不能與馬利亞一樣,充滿信心的唱出我們對那顛覆人的秩序的上帝的讚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