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十一月十三日 宋泉盛

這家的主人非常惱怒﹐就對僕人說﹕『趕快出去﹐到城裡的大街小巷﹐把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都帶進來。』不久﹐僕人來回話說﹕『主人﹐你所吩咐的已經辦好了﹐可是還有許多空位呢﹗』主人對僕人說﹕『到馬路和陋巷裡去強拉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加福音14﹕21-23)上次我們講到耶穌比喻的前一半﹐還有下一半呢。比起前一半﹐下一半的故事很輕鬆愉快﹐而且在輕鬆愉快中有耶穌信息的重點。今天我們就是針對耶穌這比喻的下一半的故事來繼續思考﹑談論。

耶穌這個比喻是用宴會做背景或舞台來講的﹐因此我們也先來看看宴會到底是什麼一回事﹐是怎樣辦的。講到宴會就想到我們的台灣。台灣可以說是宴會之國家。我們台灣人很喜歡宴會﹐很愛辦宴會﹐要請幾百個人來參加宴會不是稀罕的事情。結婚﹑生日要辦婚宴不在話下﹑喪事要辦喪宴。選舉是辦大宴會﹐一辦就是幾十桌﹐是見怪不怪的事。

這些大大小小的宴會是怎樣辦的﹖可能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住在都市的人﹐不很清楚。我們許多人喜歡吃喜宴﹐對於怎樣辦喜宴就很陌生。許多時候我們都在飯店辦﹐這樣省時又省力。

〈辦桌人情〉
從前不是這樣。 我看到一篇小品文叫做〈辦桌人情〉。這篇文章很能讓我們回憶以前台灣辦宴會的情形。這小品文告訴我們的﹐也許也會幫助我們更了解耶穌在他的比喻裡要透露給我們的信息是什麼。它的作者童年時村裡.....辦桌﹐ 我覺得很溫香﹐左鄰右舍一起幫忙﹐幫忙殺豬的幫忙殺豬﹐幫忙擺桌的幫忙擺桌。擺桌好之後﹐大家都有位置坐。吃完後剩下的菜尾﹐大家都分得到。


其中﹐我們村裡有一位頭腦不大靈光的伯伯﹐他總是見人就笑﹐所以我們都叫他『笑伯』。如果村子裡有人辦喜事﹐他一定來到門口。辦喜事的主人就會拿張倚子給他坐﹐他就坐在那裡傻傻的笑。反正辦喜事嘛﹐笑就是高興﹐所以他也能吃到一頓飯。

所以﹐當時人與人之間的情意﹐真的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的。不像現代社會﹐大家都住在公寓裡﹐人與人都互不認識.....台灣人過去最珍惜辦桌﹐左鄰右舍大家簇擁在一起﹐那種團結的精神﹐也是過去我們的台灣先民的精神。(汪苯湖《俗語人生》台南﹕崇書堂﹐2003﹐頁45-47)

這是台灣過去的『辦桌文化』﹐讓我們回味無窮。現在時移事易﹑物換星移﹐情形很不同了。雖然這並不是說現在台灣人完全疏忽人情上的美德﹐已不如我們的先人卻是事實。我們不能不跟這篇小品文的作者慨嘆﹐人心不古。

耶穌時代的人也和我們上一代的人一樣很注重『辦桌文化』的。從今天這個耶穌的比喻我們就可知其一端。約翰福音的作者告訴我們﹐耶穌跟家人參加迦拿的婚宴的情形。他寫道:『在加利利的迦拿城有人舉行婚禮。耶穌的母親在那裡﹔耶穌和他的門徒也受邀參加宴會』(約翰福音2﹕1)。 那場婚宴一定熱鬧滾滾﹐大家有說有笑﹐跟我們台灣在鄉下﹑在都市的大街小巷的路旁的『變桌』的情形差不多。參加婚宴的客人也喝了很多酒﹐只是沒有台灣的『辦桌』時有猜拳震耳欲聾的聲音此起彼落﹐把酒統統喝光。耶穌聽從他母親的請求『變酒』給大家喝﹐讓大家贊不絕口說﹕『好酒沉甕底﹗』耶穌跟大家盡情享受宴會的情景可見一般。不是有些對他不懷好意的偽君子批評他說﹕『他是酒肉之徒』(馬太福音11﹕19) 嗎﹖

 

有教無類的上帝國

耶穌自己喜歡與市井小民一起吃喝﹐他所講的這個宴會的比喻就格外精彩有意思了。但耶穌並不是為宴會而宴會﹐他並不是只為吃喝去參加宴會。在他的經驗中宴會或者吃喝在我們人生﹑社會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什麼角色﹖什麼作用﹖下面我們把耶穌的比喻與〈辦桌人情〉這篇文章交互對照﹐來看看宴會扮演什麼角色﹖

『辦桌』會發生什麼樣的作用﹖
第一﹐宴會或『辦桌』不但會填滿大家的胃口﹐更重要的是團結大家的心靈。這就在耶穌的比喻裡開宴會的主人對推辭不來的三個客人發脾氣的一個原因。他們借故不來﹐一方面表示他們對主人的邀請不尊重﹐另一方面他們臨時脫隊﹐不願與村裡的親戚朋友團結一致﹐與大家一同歡笑﹑一同快樂。但是耶穌並沒有讓主人向推辭不來的三個客人生氣來結束他的人比喻﹐或者讓主人的生氣成為他的比喻的高潮。高潮還在後頭呢。


主人首先吩咐他的僕人『到城裡的大街小巷把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都帶進來﹗』這主人不是氣瘋了﹖叫許多五官不正的人﹑身體殘廢的人進來做什麼﹖這不是要使宴會變成『菜市仔』﹖這就是耶穌比喻的精彩的地方。是的﹐這才是上帝國的宴會。有頭有臉的人推辭不來﹐很可惜﹐但是上帝國的宴會不能因為他們不來就取消活延期。上帝國的宴會絕對不是少數人的特權﹐是多數人的﹑是大眾的權利。上帝國的宴會是特別為那些身體殘缺﹑心靈痛苦的人而辦的。誰沒有身體殘缺﹖即使你的身體沒有殘缺﹐你的心靈也有殘缺。你來找上帝﹐並不是你很體面﹐不是因為你樣樣都好。倘若你樣樣都好﹐身體上心靈上一點毛病都沒有﹐你就不用來找上帝了﹐上帝也拿你沒有辦法。因為你已經太好﹑太完美﹐幾乎跟上帝一樣﹐上帝對你也無話可說﹑無技可施了。

講到這裡﹐我不能不請大家注意〈辦桌人情〉這篇文章中的一個插曲。說這是插曲﹐實際上不是插曲﹐是頂重要的情節。那篇文章裡我們看到一段文字說﹕『我們村子裡有一位頭腦不
大靈光的伯伯﹐他總是見人就笑﹐所以我們都喚他「笑伯」。如果村子裡有人辦法喜事﹐他一定來到門口﹐辦喜事的主人就會拿張椅子給他坐﹐他就做在那裡傻傻的笑。反正辦喜事嘛﹐笑就是高興﹐他也能吃到一頓飯。』這位『笑伯』是五官不正的人﹑神智不清的人。這樣的人來到喜宴的會場不是很煞風景嗎﹖不是會讓客人覺得很不對勁嗎﹖很不是味道嗎﹖主人不是應該把他趕走嗎﹖

但辦喜事的主人不但沒有趕走這位『笑伯』﹐而且『拿張椅子給他坐﹐讓他吃到一頓飯。』這位辦喜事的主人肯定不是基督徒﹐但他本能地曉得耶穌上帝國的道理。如果耶穌在場﹐看到主人所做的﹐很可能會感動地說﹕『善哉﹗善哉﹗』這樣的情景會讓我們聯想到孔子在《論語》說的一句話。他說﹕『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15﹕38)。意思是說﹐教育是不分貴賤﹑賢愚的。


這是很先進的想法。我們也可以說﹐辦教育也沒有性別﹑種族﹑階級之分﹐大家都有均等的機會。如果教育是人人均等的﹐上帝國更是人人均等。在耶穌的上帝國沒有貴賤﹑賢愚﹑性別﹑種族﹑階級之分。這就是耶穌在這個比喻裡要告訴我們的訊息。很巧﹐我們台灣從前的『辦桌』有時也會反映出耶穌『有教無類』的上帝國﹐正如〈辦桌人情〉中辦喜事的主人不排斥頭腦不靈光的『笑伯』一樣。


四海之內皆兄弟姐妹的上帝國

耶穌心目中的上帝國是什麼樣的上帝國﹖這就是他透過這個比喻要告訴我們的。我們記得耶穌比喻中的主人吩咐僕人『到城裡的大街小巷把殘缺不全的人男女都帶進來』﹐讓他們成為宴會的座上客。僕人按照主人的吩咐做了﹐然後回來報告主人說﹕『還有許多空位置呢﹗』倘若你是主人﹐怎麼辦﹖你是不是對僕人說﹕『你們辛苦了﹐有幾個就算幾個吧。我們就這樣開始好了。』

但耶穌比喻裡的主人沒有這樣說。他聽到還有空位置的時候﹐馬上發出第二道命令。他吩咐僕人說﹕『到馬路和陋巷你去強拉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到馬路和陋巷去把人強拉到宴會來﹗這個吩咐一定使那些僕人非常困惑。無論是馬路或者是陋巷﹐都不在市區裡面﹐不是在郊外便是在很偏僻的地方﹐是陌生人住的地方﹐是跟他們不相關的人生活的地方。井水不犯河水嘛。我們跟他們互不相干﹑互不侵犯。我們的主人一定是給推辭不來的三個客人氣壞了﹐竟然叫我們到馬路和陋巷把碰到的人﹐不管是什麼人﹐都拉到宴會來。可是僕人也不能不照主人的吩咐去做不行啊。他們雖然有點不甘心﹐還是到馬路和陋巷去﹐連拖帶拉地把許多人請進來。經過一番折騰﹐宴會的大廳終於坐滿了人﹐熱鬧非凡。看到這情形﹐宴會的主人才開心的笑了。

耶穌講這個比喻的用意何在﹖他是在強調﹐他的上帝國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姐妹』的上帝國﹗越覺得沒有資格﹑不配的人在耶穌看來﹐越是上帝國的座上客﹐像從城裡的大街小巷﹐從馬路上陋巷裡﹐拖拖拉拉地被請到宴會的許多人。相反地﹐越對自己有自信的人﹑有資格的人﹑高人一等得到人﹐像推辭不來的三個客人﹐就自絕於耶穌上帝國的門外。耶穌上帝國的邏輯就是這樣﹐跟我們社會的傳統﹑規矩都不一樣。

台灣以前『辦桌』請客也有一點耶穌上帝國的味道。不要以為台灣的『辦桌』很吵很鬧﹐客人除了吃喝花拳以外還懂得什麼﹐跟上帝國不知道相差幾千幾萬哩﹐一點沒有像﹗讓我們聽〈辦桌人情〉作者怎麼說。他說﹐來參加『辦桌』的人『都一樣平等.....桌擺好之後﹐大家都有位置坐﹐吃完後剩下的菜尾﹐大家都分得到。』這不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姐妹』的縮影嗎﹖不是離耶穌的上帝國很近嗎﹖


同舟共濟的上帝國

〈辦桌人情〉的作者這樣寫道﹕『當時辦桌....左鄰右舍大家簇擁在一起﹐那種團結的精神﹐也是過去我們台灣先民的精神。』雖然大家生活在同一個村裡﹐也有親疏之分﹐交情的深淺﹐可是一旦有事情﹐喜事也好喪事也好﹐大家聚集在一起﹐有樂同享﹑有苦同擔。台灣以前的社會是同舟共濟的社會。大家同坐在台灣這條船上﹐不同舟共濟行嗎﹖過去如此﹐台灣面臨在對岸國家的武力威脅的現在不是應該更如此嗎﹖

耶穌的上帝國就是大家同舟共濟的上帝國﹑禍福與共的上帝國﹑扶貧濟弱的上帝國。被請來參加宴會的人當中有許多弱勢者。宴會裡的那些殘障者不是弱勢者嗎﹖其中也有許多婦女和兒童﹐他們不是弱勢者嗎﹖其中也有被社會﹑宗教歧視的人﹐他們不是弱勢者嗎﹖耶穌在比喻裡強調﹐上帝國是為弱勢者存在的﹐因此大家在上帝國這條船上是志同道合的。

難怪看到宴會的大廳從大街小巷﹐從馬路陋巷來的人坐得滿滿的﹐主人高興得不得了。耶穌的上帝國也是一樣。它是『有教無類』的上帝國﹑『四海之內皆兄弟姐妹』的上帝國﹑『同舟共濟』的上帝國。教會不是應該成為這樣的上帝國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