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的到訪...
五十寒暑,有群不斷世代更迭的人們跟隨耶穌的腳步,學習百合花的精神,在中興的校園裡用生命綿延、交替寫下屬於自己和當代團契的詩篇。團契信箱:nchujesus@gmail.com ※ 歡迎【按讚】追蹤中興長青團契的臉書粉絲頁

目前分類:禮拜學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王貞文牧師 台南神學院講師

      外公很早就去世。七歲就失去父親的媽媽,和她的兄妹們在教會裡長大。教會就是她第二個家,在那裡,她受到保護,領受愛與關懷、學習付出。一種清教徒的生活文化就這樣銘刻在她的生命裡:禮拜天「整天守安息」,不遊戲、不玩樂,對她來說,是基督徒最基本的守則。所以,我們從小也都跟著媽媽,守整日的「安息」:由清晨的禮拜,主日學,到大禮拜,有時還一直參加到下午與晚上的聚會。學校同學在週末相偕出去遊樂,我們家的姊妹卻是「自然地」,因著基督徒的身分,不可能跟著去。我們就像流亡的猶太人,在異鄉藉著守安息日,來持守選民的身份。

     雖然我不以身為「選民」而自以為是已經得著的,但是這分別為聖的時光,還是在我的生命裡刻下印記,回想起來,那活在牧會的保護牆內與母親信仰之蔭下的日子,雖有限制與束縛,但是因為在這牆內的禮拜日,是豐富多彩,充滿趣味的,因此懷念起來,還是充滿感謝,因為有這些不自由,不隨性的禮拜日,我們嚐到了真正的基督的自由之味,就是因為從小學會約束自己的感官與慾望,才能不受這個瘋狂的全球化市場體系的價值觀轄制,心靈保持自在清醒。

    往昔聖日之敬虔生活是有力量的。因此,我想分享長老教會老式的、寧靜的聖日敬虔經驗,讓我們在其中找到那一直承載著這個古老教會的力量。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八章:禮拜與兒童  胡忠銘

前言 :

    就禮拜學而言,兒童與禮拜是禮拜學重要的一環。可惜的是,目前台灣所出版過的有關書籍,或是各個大小教會裡,幾乎鮮少有禮拜節目是共同為大人與兒童設計的,頂多只有重要節日,諸如母親節。聖誕節或是特別獻詩時,才邀請小朋友和大人一起參與禮拜。有時為了怕小孩子吵,乾脆將獻詩安排在主禱文或信經之後,趕緊讓小孩們上台獻唱,之後由主日學老師分發糖果和各項獎勵品,還催促小朋友快快排隊離開禮拜堂,以免打擾到大人。

    長久以來,這種現象已成為一種台灣教會文化。小孩與大人永遠是分開的,有的話,吵鬧不懂事的小孩也是被趕到玻璃隔音室裡面,其實,這還不是隔了一道看不見的藩籬嗎!也許台灣人,甚至整個東方文化,常對小孩子標貼上「小孩子有耳朵。沒有嘴巴」(小孩在大人面前不可多言之意思)的傳統意識形態,造成小孩子的地位永遠是卑是賤的!當然筆者也是在這種台灣文化成長,雖在受過神學教育,並且牧會和教學多年後,還是常忽略到兒童與大人參與共同禮拜的重要與必要性。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貞文牧師,台南神學院講師,主授教會史
神學與教會 第35卷第二期(2010年6月)

【關鍵詞】聖餐、改革宗、身心障礙者、邊緣人、萬民參與

一、緒論

    所有的平信徒都可以一起守主的聖餐,紀念他的死以及復活,這是宗教改革奮鬥的一項重要成就。在改革宗的傳統裡,主的聖餐脫去了神祕的外衣,不再具有魔術般的神奇色彩,主的晚餐,成了追隨他的人與他連結的記號,也成為餵養靈性,見證合一的美好時刻。

    新教神學家們愛引用拉丁教父奧古斯丁,在成為基督時,感受到參與主的晚餐時的奧秘性質,也渴望將這樣的經驗分享出去:「我想到救贖我的代價,我飲食祂的血肉,我分施祂的血肉;貧窮的我願意因此得飽足,也希望別人因分享而同獲飽足。

    這種期待「別人」也能同得飽足的願望,不只激勵著剛由摩尼教皈依基督教的奧古斯丁,也激勵著今天許許多多的基督徒。我們願意許多人同來分享基督,更願意藉著與主同桌的美好儀式,去傳達許多言語之外的深刻屬靈體會。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伯和
前台南神學院院長、系統神學教授
神學與教會第廿九卷第一期

「前言」美國天主教神父Jack Miles 寫了一本「神的傳記」的書,從文學的角度以希伯來聖經正典為藍本,試圖描繪上帝從太初創造以來如何從一個宇宙創造者,在歷史演進過程中,逐漸轉化為一個家族的朋友、父親、國際衝突的仲裁者等不同角色與身份。 Miles 避開了信仰中心與傳統聖經詮釋的角度,轉而以文學分析與批判的方式,將上帝看為聖經文學的主角,來透過經文的觀察與分析,勾勒出上帝在創造之後與人類的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內心掙扎,和其性格與角色的轉變。雖然對傳統信徒來說這種嘗試既挑戰了上帝永恆不變的信仰,又打亂了傳統聖經研究的規則,或許令人難於接受。但是作者引經據典,從經文發展的次序指出字裡行間對上帝描繪的轉變與矛盾,據以推論上帝的性格與其角色的演進,倒是提供了一個新的向度來解釋聖經中多樣而時有矛盾的有關上帝之陳述。上帝身份的轉化,或者可以說是人自己自我認知的轉化。因為只有與上帝密切關係的人才在其關係中把上帝呈現出來。也只有在人所想望、信服的上帝身上,人的真實面目才被揭露。人對上帝之瞭解的演進,是所有宗教進化的歷程,也象徵著人類社會演進的特質。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雅典大學神學院院長Protopresbyter George Metallinos著

1.基督徒的禮拜

自從聖靈降臨的那一天起,人們不但以講道的方式來詮釋基督宗教(基督的教會),也用禮拜的方式來表達,而這也是教會生命的核心。禮拜不但是教會最深入的自我詮釋,也形成了信仰與整個教會生命。除了禮拜之外,教會的生命也被轉化為對「三位一體」的上帝的敬拜,因為「三位一體」的上帝是教會之首,是絕對的中心。

只有在基督體內,教會的禮拜與上帝才能被世人理解。「只有那在父懷裏的獨生者,身為天主的,衪給我們詳述了。」(若望/約翰福音1:18)在我們擁有基督的信仰之前,先有了對上帝與救世主的禮拜。因為有「基督」,所以我們可以將「基督教信仰」與「其他信仰禮拜」區分開來。因為基督教的禮拜具有「以基督為中心」的特質,所以我們可以將它與異教徒和猶太教區分開來(請參閱希伯來書9)。或許,教會中仍然保有某些異教徒或猶太教儀式的元素,但是,那都是次要的,它們並不影響教會的禮拜。

基督教禮拜中有一個重要元素是鮮為人知的,就是「由衷感恩並榮耀上帝的恩賜」。這就是為什麼基督教禮拜的基礎在於上帝為人類所做的一切,而不是人類為了取悅上帝、安慰上帝而做的一切。它也不只是一個宗教儀式,因為,透過禮拜,我們在教會中看到活生生的「基督」。「這會幕是上主而不是人手所支搭的。」(希伯來書8:2)透過上主的「位格」,前所未有的「神職」首次出現在人類歷史中。希伯來書中「司祭」、「祭獻」、「神職」等專有名詞,出自於初期教會的聖禮儀文本,這些關於聖禮儀的詞彙,與唯一資格俱全的大司祭(也就是基督)緊緊相連。在教會的禮拜中,基督不斷獻出完美的獻祭物----祂自己,祂的犧牲是靈性的,不是血腥的。世界上許多宗教,都由司祭獻上完美獻祭物,然而,在基督教會中並非如此,司祭只是將雙手「借」給基督,所以祂可以實現一切(以上論點,出自Chrysostom的教導)。所有的虔誠教友,透過受洗與敷油盛事,參與基督的神職,他們「獻上身體,作為活生生的、聖潔的、悅樂天主的祭品」(羅馬書12:1)。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輯:來
姚崇傑神父審核

(一) 彌撒名稱的演變
耶穌建立聖體聖事以後沒有給彌撒起名字,在教會初期,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有稱為「分餅」或「擘餅」。如宗徒大事錄所記載的。其後也稱為「紀念典禮」,有時也稱為「祭祀」,有時也稱為「主的晚餐」,也有稱為「感恩聚會」,「感恩禮」,「神聖的奧蹟」,「主的苦難」,「神聖的禮儀」,「共融(領聖體)的聖事」,等等。


至於「彌撒」這兩個字到第四世紀末才出現。據說:「彌撒」這兩個字是從拉丁文MISSA 直接翻譯而來的。原來,在四世紀末,在每次集會結束時,宣布散會時說:「Ite Missa est」意思是說「請你們回去吧!已散會了。」(Missa 是遣散的意思)。最後,「彌撒」便演變成包括整個禮儀的結構和程序的名稱了。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忠銘牧師

前言:

「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本應包括宗教改革後,馬丁路德、慈運理,以及約翰加爾文等改革者所帶領的之教會。然由於彼此間對於神學與聖餐觀見解的分歧,導致分道揚鑣,遂從十七世紀起,「改革宗」乃指加爾文派的長老教會傳統稱之;「路德宗」則指為路德所領導的信義會或路德會。就其對比觀之,路德仍保有羅馬天主教會的禮拜,屬溫和型;慈運理較為激進,與羅馬天主教會的禮拜大相逕庭;約翰加爾文則以中間路線著稱。雖彼此的理念相左,但卻有一共同點,即各派的禮拜,皆相當重視「上帝話語」的宣揚,其中以加爾文所帶領的「改革宗教會」-「長老教會」為最。

長老教會禮拜的理念受加爾文神學觀的影響下,極為強調聖經與神學的「整全性」(integrity),且重神學上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藉著禮拜展現出「教化功能」(edification),並力求「簡單不誇張」(simplicity),將一切歸榮耀於上帝。 本文所述,將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立場簡述之。下文之「長老教會」乃指「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郭榮敏(美國哲吾大學哲學博士,台南神學院舊約教授)

有一天一位主日學學生問老師說,每當祈禱完,總要說一句「阿們」1,到底阿們是甚麼意思?老師不加思索地就回答,說:阿們就是「完了」的意思。照樣每當我們參加禮拜,最後的節目就由牧師祝禱,好多人迫不及待地等牧師祝禱最後的「阿們」就很快地離開教會,趕回家恢復日常工作,從來不思考,或過問「祝禱」的用意?祝禱是甚麼?只是宣告禮拜結束嗎?週間我行我素過著與主日禮拜毫無關係墮落的生活!

本文初探舊約祭司的祝禱文為主並點出它對今日信徒生活的意義。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駱維道
(美國加州大學哲學博士,台南神學院院長、教會音樂與民族音樂教授)

  禮拜與音樂(包含會眾的聖詩)都是信仰具體的表現,但必須考慮信仰表現的媒介與實存情況的關係。上期「向耶和華唱新歌」(一)所討論的歌是包含地理上離我們較遠的民族的歌,換言之,是台灣本地與亞洲之外各地區的教會音樂,這期則要集中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鄰國各民族及本土的信仰表現。故言鄰音與鄉音,但不管是鄉音或鄰音,因其中也有許多大家聽不懂的或不喜歡唱/聽的,故姑且稱為怪音。以下我們分數項討論之。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要交讀啟應文?

胡忠銘牧師 

前言:

自古以來,無論是東正教、天主教或是改革宗的教會,甚至是現代派的自由教會,「啟應」都是禮拜儀式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然可惜的是,有許多基督徒「交讀」了數十年的啟應文後,不但不明白啟應的意義,還對為何要交讀啟應文不知所以然。基於此,本文將就啟應的意義、典故,以及為何要交讀啟應文等,做一番介紹,好讓大家在參與禮拜,共同交讀啟應文時,更能「得心應手」。


啟應的意義

禮拜中的「啟應」是一種群體間用唱或讀,彼此互相、共同回應上帝的「聲音」,也是一種信徒間彼此呼應,共同與上帝對話的信仰表現。質言之,啟應乃是人朝見上帝時的同心呼應、回答與讚美。

按《禮儀與禮拜學辭典》( Dictionary of Liturgy and Worship)與《音樂與音樂家辭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之解說:「啟應文」與「啟應詩」也可稱為是一種「唱和詩歌」或「疊句」(Antiphon),其內容乃直接摘錄自詩篇或其他與聖經信息相關的詞句,加上韻與律,再配合上音樂而成,其意義上是一致的,形式上是一體兩面的,都是呼應與回答上帝的聲音。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長老教會禮拜程序的舊約根據

羅光喜
台南神學院舊約神學助理教授

神學與教會第廿九卷第一期2004年1月

 一、問題:

曾經看到一間教會的週報,在教會消息欄刊登一堆活動,少年團契下午冰宮溜冰,青年團契溪頭郊遊,婦女團契下午聚餐,而松年團契也準備去某個地方靈修旅遊。看起來,教會好像很有活力,有很多活動。可是,這些活動看起來似乎都與宣教沒關係,反倒像是一種俱樂部,辦了很多活動好讓大家都高興。像這樣,把整個教會弄得好像Club,不知道對不對?

另一個值得人深思的問題,就是常常有人在批評 『長老教會的禮拜又長又老,年輕人都跑光了。』所以,教會應該學習敬拜讚美,甚至丟棄我們傳統的禮拜方式。注意,這裡的問題並不是我們應該學習敬拜讚美,而是我們應該丟棄按傳統程序所進行的禮拜。或許我們今天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到底我們長老教會的主日禮拜是不是又長又老呢?禮拜的程序是不是只為了要留住人,就可喜新棄舊呢?到底這百年不變,甚至千年不變的主日禮拜程序,是怎麼訂出來的?其意義為何?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駱維道 1998.06 神學與教會 Vol.23 02
(美國加州大學哲學博士,台南神學院院長,教會音樂與民族音樂學教授)

十二、三年來在台灣各地參加禮拜遇到許多問題,在此提出檢討,為要道出問題的所在,必須一針見血,不客氣的批評,敬請見諒,因這也是在批評檢討自己教學的不力。今日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主日禮拜問題實在很多,只能分類簡單提出幾點來分享。


一、禮拜意義不清楚

 

禮拜一詞台語譯得很貼切-「以禮來拜」。禮即某種禮儀、禮素、儀式,是由心底產生出來有形的外在表現。拜即俯(phak)拜的動作,外在的行為,表尊敬、佩服、尊重、委身、順服等。

北京語是用「崇拜」,這個詞有對物質、金錢、地位、名聲等崇拜之聯想,有負面的意涵,有時間性,如對英雄、歌星的崇拜,不會永遠,時過境遷,會改變心意,故個人覺得不喜歡以此詞用來表達對上帝的敬拜。

禮拜之定義有許多,簡單地說,上帝藉耶穌基督啟示他的恩典與愛,所以人也藉耶穌基督來回應上帝,以講話、唱歌、感情等表達(Paul Hoon)。則以何「禮」來「拜」誰?似很簡單,不必問,理論上雖明白,我們卻常只停留在理智上的了解,實際運用時則常有一些不符合禮拜精神的言語或行動,以下分述之: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董芳苑牧師
前台灣神學院宗教學教授

經文:歌羅西書三:117

台灣的基督教宗派非常多元,有「教制基督教」(Institutional Christianity),「教派基督教」(Sectarian Christianity),「極端基督教」(Radical Christianity),與被稱為異端教團的「類似基督教」(Quasi Christianity)。前兩者是健全的基督教團體,咱長老教會類屬於第一種。後兩種就問題多多,難以與正統教團合作。按基督教(天主教除外)教團在台灣總數有一百多個以上,而且他們的「禮拜」方式也不盡相同。自從前世紀八○年代以後,來自國外的「靈恩教團」作風均影響長老教會的聚會及禮拜方式。諸如「禮拜」好像在作秀(show)的「敬拜讚美」風氣,以及韓國「祈禱山運動」之作風,從此使長老教會「禮拜」的“嚴肅性”與尊主為大的氣氛受到破壞。這點可能和那些不學無術、只知道模仿的長老教會年輕一代之傳教者有關,從而使此一長老教會優美的禮拜傳統喪失。為了要使大家明白何為長老教會的「禮拜」精神,咱用保羅寄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歌羅西書》(三:117)這段經文,來介紹「禮拜神學」。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忠銘撰

本文所指的「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乃以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改革運動後的教會稱之。此一名稱在以英語為主的國家中,因教會體制的緣故,又可稱為「長老教 會」(Presbyterian Church)。1「台灣基督長老教會」(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PCT)就是源於宗教改革運動後的「改革宗教會」,隨著十九世紀的宣教運動,由宣教師從蘇格蘭與加拿大等英語系國家引進來台而定名。2

宗教改革後,由於信徒直接享有讀經與釋經的權利,導致對聖經的解釋和主張大放異彩,聖餐觀以及禮拜的觀念亦隨著改 革者的理念出現新的解釋。但在改革家們理念不同的情況下,引發一連串分裂的局面,造成教派主義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各個教派的禮儀也就因運而生。3 各大教派在依各改革家的主張分道揚鑣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情況,使得禮拜的儀式也隨著教派各有主張。

就改革的對比觀之,路德雖大力改革,仍保留羅馬天主教會的禮儀,屬溫和型派的;4 慈運理就顯得相當激進,與羅馬天主教會的禮儀大相逕庭;5 而約翰加爾文則以中間路線著稱。6 雖在互有堅持的情形下,卻可發現,宗教改革後所產生的教派,大多有一相通點,就是各派皆相當堅持禮拜時,「宣揚上帝話語」──「講道」的時間。當然其中以 加爾文所帶領的「改革宗教會」──「長老教會」體系為最。7 因為加爾文強烈主張禮拜的中心就是要傳揚上帝的話語,讓信徒能透過禮拜明白上帝的教訓,所以有禮拜學者引用講道學者的看法稱:「釋義性和先知預言性的講 道,是加爾文兩個傳統的基本性格。」8 連整理研究加爾文的講道而聞名的英國學者T.H.L.Parker亦鉅細靡遺的分析到加爾文為何如此重視禮拜中的講道。9 從這些學者的研究中,可充份了解,改革宗教會之所以會這般重視禮拜時的「講道」,與加爾文的主張息息相關。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胡忠銘  2002.03.24

前言
  「普世」(Ecumenical)、「宣教」(Missionary)、「禮儀」(Liturgical),以及「靈恩」(Charismatic)四項運動,乃影響二十世紀基督教會最為深遠的議題。其中,對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影響最為直接,也最為顯著的,莫過於「靈恩」與「敬拜讚美」。因從公元二000年起,世上以靈恩和敬拜讚美方式禮拜的教會,已自八0年代的一億信徒,暴增到現在的二億五千萬。雖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靈恩運動的熱潮似乎有退燒的現象,然「敬拜讚美」卻日漸興盛,甚至比起二十世紀有過之而無不及。為此,有人稱「靈恩」與「敬拜讚美」為「第二改教運動」,亦有人稱之為「第三勢力」。其所指的三個勢力,分別為第一勢力的天主教;第二勢力的改革宗;第三勢力則是靈恩運動與敬拜讚美。眼見靈恩運動與敬拜讚美的快速發展,再回顧教會歷史上的宗教改革,走靈恩運動和敬拜讚美的教會,極有可能會在「第三勢力」的態勢下,形成一種另類的「宗教改革」。


敬拜讚美在台灣的崛起

「敬拜讚美」在臺灣的發展,可說是追隨著美國的「靈恩運動」與韓國教會的「敬拜讚美」風潮而起。撇開靈恩議題不談,「敬拜讚美」的出現,根據韓國河用仁宣教師所言:「此一全名為『萬國敬拜與讚美』的活動,乃於一九八七年一月,由漢城的一群基督徒發起。」事實上,在此之前,這樣的聚會形式,早在一九八四年,美國就已經在「純全音樂」(Integrity Music)的理想下,發展出美國式的「敬拜讚美」。他們秉持以賽亞書六十一章十一節:「使公義和讚美在萬民中發出」之經文為基礎,號召基督徒展現共同敬
拜的生活,從中經驗上帝的同在。為推廣其所堅持的理想,不但大量發行敬拜讚美的音樂帶,還組織許多「國際敬拜」(Worship International)團隊,前往世界各地,展開「敬拜讚美」的服事。在此同時,亦訓練了為數眾多的志同道合者,成為「敬拜讚美」的種子事奉者。韓國教會的「敬拜讚美」,即受此影響而來。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玉神學報第八期
哈尤‧尤道
加拿大溫哥華神學院神學碩士
本院禮拜學、教會音樂講師

前 言

  根據 P. H. Pfatteicher的說法:「禮拜是對某人的崇敬,而此人配得尊崇、愛和默想的榮譽」。 另外J. D. Crichton也主張「禮拜是一種宗教的現象,即對奧秘的一種敬畏與神聖的作為,通過禮拜教人能經驗一種超然的現象」。他認為禮拜儀式是以一個神話(Myth)或是一種神聖的故事(Sacred Narrative)為中心。這故事是將過去所發生的事再活生生的重演一遍,此故事亦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基督教並不否定最初(原始)的禮拜價值,甚至把過去原始崇拜賦予新的義意,誠如J. D. Crichton 說:「基督教禮拜不拒絕原始崇拜的價值,反而取原始崇拜之精華,放在新的情境上並加以宣揚與昇華。」 

  在這多元化的時代,基督教禮拜也因時代、傳統、文化、情境的需要而出現不同的意義,從不同意義中可彼此欣賞與學習,為的是能豐富我們的禮拜,使每ㄧ位參與禮拜者都受到培育與幫助。

 

1.基督教禮拜的義意(字意)

 根據 James F. White 所述「禮拜」英語字彙有七種義意:(1)Service(聚會、服務):意思是為人做事或服務。其字根為拉丁文之"Servus",指身為奴隸之職責是要服務他人。(2)Office(職責):其字根為拉丁文之"officium",意為服務或職責,也有禮拜、聚會之意。(3)Liturgy(禮儀):它最初有世俗性的意義,此字來自希臘文之"Leitourgia",其字根是 laos(人們)、ergon(工作),意為:禮儀是公眾的工作,也就是說,這個工作是為著人們所居住的環境之利益。(4)Cult(祭儀):源自拉丁文"Colere",此字為農事的術語,意即耕種(Cultivate);此字通常是用在法語及義大利語中之崇拜術語。(5)Worship(禮拜):有表達世俗之涵意,它是來自古老英語"Weorthscipe",即"Weorth"(worthy)值得、價值之意,"Scipe"(Ship)對特定身份者之尊稱。總而言之,Worship(禮拜)常用在對特別有貢獻價值者之象徵或對某人之尊敬之意。(6)Celebration(慶祝):這個字是最近幾年才普遍被使用,譬如:聖餐的慶祝、聖誕節的慶祝等等。(7)Ritual(祭禮):是基督教禮拜最基本的名稱,因為祭儀對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意涵,這個字是人類學家常用來描述某一個民族的社會行為,諸如:自然的儀式、埋葬的禮俗等等。

  通過上述有關「禮拜」之字意的認識,相信對基督教禮拜就有更廣泛的瞭解與看法,進而從中互相學習與彼此豐富。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