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駱維道 1998.06 神學與教會 Vol.23 02
(美國加州大學哲學博士,台南神學院院長,教會音樂與民族音樂學教授)

十二、三年來在台灣各地參加禮拜遇到許多問題,在此提出檢討,為要道出問題的所在,必須一針見血,不客氣的批評,敬請見諒,因這也是在批評檢討自己教學的不力。今日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主日禮拜問題實在很多,只能分類簡單提出幾點來分享。


一、禮拜意義不清楚

 

禮拜一詞台語譯得很貼切-「以禮來拜」。禮即某種禮儀、禮素、儀式,是由心底產生出來有形的外在表現。拜即俯(phak)拜的動作,外在的行為,表尊敬、佩服、尊重、委身、順服等。

北京語是用「崇拜」,這個詞有對物質、金錢、地位、名聲等崇拜之聯想,有負面的意涵,有時間性,如對英雄、歌星的崇拜,不會永遠,時過境遷,會改變心意,故個人覺得不喜歡以此詞用來表達對上帝的敬拜。

禮拜之定義有許多,簡單地說,上帝藉耶穌基督啟示他的恩典與愛,所以人也藉耶穌基督來回應上帝,以講話、唱歌、感情等表達(Paul Hoon)。則以何「禮」來「拜」誰?似很簡單,不必問,理論上雖明白,我們卻常只停留在理智上的了解,實際運用時則常有一些不符合禮拜精神的言語或行動,以下分述之:

禮拜對象的含糊?

當然我們都知道禮拜是在拜上帝,但有時似乎不太清楚,有的說是拜耶穌、拜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是我們敬拜的對象,但因其角色不同,其功能、用法也不同。簡單地說:上帝主動的啟示,我們因為聖靈的感動來就近耶穌,通過基督來求告上帝,奉耶穌基督之名祈求,此乃耶穌的教訓,上帝必垂聽。但有時參加禮拜好像是要看牧師、明星人物、或佈道家,能醫病、趕鬼、講方言的才去參加。善於講道的牧師很有吸引力,詩班唱得好聽也能吸引人來聽、來禮拜,有許多人因愛音樂而成為基督徒,甚至成為傳教者。這些雖然偶有正面的放果,但切不可以這些人或事物為禮拜的對象。

不知敬拜的對象的外另兩個例子:有的因覺得沒人看見,就在祈禱中走動、換位子,或詩班在唱完後就從後面溜走,殊不知祈禱是在與上帝講話,為什麼可以這麼不恭敬,邊講邊偷走?莫非是以為上帝看不見,所以可以偷跑?

 

做禮拜等於聽講道?

許多人均以「來去聽道理」為參加禮拜之代名詞,有些人禮拜遲到又早退,以為只要聽到講道即已完成敬拜之目的,所以先跑開!

長老教會主張禮拜是以宣揚上帝的話語為中心,雖然不錯,但其實「敬拜上帝」才是真正的中心,而且宣揚上帝的話語也不只發生在講道中。默禱與主交通、直接聽主的聲音、與他講話,或在一般唱詩、祈禱、讀聖經、報告等都是無形中以不同的方式在宣揚上帝的話語,不只限於講道。但須注意人的弱點、注意力的限度,法國教會音樂家Josef Gelineau主張短而有力的證道。因為人的注意力大概只有七分鐘,電視節目就是以七分鐘為一單元,所以他說,講道七分鐘是給人聽的,十分鐘是給上帝聽的,而十二分鐘以上則是給魔鬼聽的,我非常同意他這種神學理論與實際配合的觀點。

 

禮拜與生活脫節?

我們禮拜時的用語、所唱的詩歌、所講的道理,有時似與現代人無關,教會文雅的話、術語(如拯救、彌賽亞、復和、基路冰、重頭生)、古典語言、文言文等,有些人尤其是年青人無法了解。

聖詩大部份是英美歐十九、廿世紀前古老的作品,所敘述之信仰體驗與我們無關,很多人覺得唱起來“boe soa-phah”,音樂無強力的拍子,缺乏節奏感,沒有吸引力。

講道內容有時過於理論化,教會為顧守傳統而時與生活脫節。尤其新新人類有許多錯誤的觀念,以為他們是現代人所以要與過去一刀兩斷,每樣事情都須依照他們的作法,否則沒意義,也無意願參與。舉個例子:他們曾表示把傳統西洋聖詩改為現代流行性的風格與和聲,他們就會喜歡唱。但若如此行,不但對原作品不忠,且這世界將會變得很無聊,不同時代及國家的作品將變成完全一樣,失去獨特性與多樣性。又有的主張台灣的音樂不夠好或無資格,不堪獻給上帝,對嗎?合理嗎?這到底是上帝的偏心,沒賦與我們創作的恩賜或者是我們自己未盡責,輕看或沒發揮我們的恩賜呢?

禮拜(儀式)的設計與預備是會眾共同的責任,應由牧師、長執與會友一起設計、尋找經節、生活主題,探討神學意義,決定聖詩、象徵行為、實際行動等,共同參與主持與執行才能變成自己的禮拜,才不會與時空現實生活脫節。


牧師或司會變成「主角」,會眾變「觀眾」?

 

丹麥的神學家Kierkegaard曾以演劇來說明禮拜。他說演劇須有主角、導演與觀眾。請大家想想看禮拜時,誰是主角?誰是導演?誰是觀眾?可惜我們常忘記或弄錯,本末倒置,不是要來「演戲」給上帝看,而是要來看牧師演戲。我相信我們曾看司會者在禮拜中如在作「秀」,趁機會講笑話、幽默一番、展功夫,模仿綜藝節目主持人,專門在介紹人、pho人、在娛樂人、討好觀眾,而不是在引導會眾以怎樣的行動、態度與精神來敬拜上帝。我非常悲痛地指出,有許多司會者正以能媲美當節目主持人之角色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他是在擔任引導會眾敬拜上帝的重要角色。

「花」重於十字架、聖經或聖餐桌?

 

我們的教會中常用之象徵有十字架、聖經、聖餐桌等,但常因禮拜堂內所插的花盆太大、遮蓋了這些象徵物,太過耀目,而搶奪了十架及聖經的地位,有時花也比講道的人更高大,使牧師如小孩站在背後。女宣姊妹插花之美意我們很感謝,但我們應反省是否有時過份浪費、且無形中變成在比誰插得更美、更大、更吸引人?

花在教堂有何目的?增加美觀?可以,但我們必須問有了這些佈置之後,會眾的注意力是集中在花、十架、聖經或聖餐桌?花是否象徵上帝創造的美妙?生命之奧秘?由此來感謝上帝,讚美上帝的智慧、大能、與大愛?聖誕節或復活節常有特別的花或佈置,這些是否使人更能體會節期的意義?平時也可以插花作神學、傳達信仰。但若不小心思考,禮拜堂恐會變成插花比賽場,破壞禮拜的意義。

二、以人為對象之「禮」「拜」--司會者用語的錯誤

 

教會能以長執做司會是很好的現象,因禮拜是「做公工」,大家參與,非牧師一人在演獨腳戲,但若無訓練,有的司會者常會用語錯誤,以太多「禮」來對待人,誤導會眾對牧師、講道者或詩班之「崇拜」,如同綜藝節目主持人,在主持娛樂節目,不是禮拜。


自己請自己「宣召」?

 

「宣召」是禮拜要開始時,主理/司會邀請人來做禮拜,或用聖經的話來激勵會眾用什麼精神或態度來敬拜上帝,聆聽上帝的話語。但我們常聽司會自己喊「宣召」,然後自己宣召,這不很奇怪嗎?須知這項目是提示司會者應如何引導會眾參與禮拜,並非叫你宣佈「宣召」二個字,而是要你說出「宣召」之內容。


「感謝」等於祈禱之全部?

 

「感謝」是我們對上帝的感恩,道謝,但禮拜中常聽到以「感謝」代表「祈禱」。說「感謝」,其實內容可能是在懇求或代禱,有時是在認罪,根本不是感謝。須知有許多不同之祈禱:感謝、讚美、認罪、懇求、代禱、奉獻等,切勿說錯才不致於誤導會眾。


「請牧師釋放上帝的話」?

我們常聽司會說「此時咱要請牧師來釋放上帝的話,他的題目是……」。上帝的話被誰綑綁了?上帝的話是宇宙萬物形成之原動力,他講出口,世界就被創造出來了,他的話怎麼有可能被任何人或勢力所綑綁?

「請牧師釋放上帝的話語」這句話可能是從外省人的教會學來的,這是對上帝多麼大的侮辱!其實這是出於無知或不經思考,在此鄭重地呼籲切勿再犯此大錯!牧師一定都知道他什麼時候應當講道,所以不必再宣佈,更不必「請」,也不必幫他報告題目,他自己會以適當的方法傳達的。


聖歌隊每次唱詩都是「讚美」或「獻詩」?

 

每次聖歌隊要唱時,不管唱的內容是什麼,司會的口頭語會說「獻詩」或「讚美」,其實所唱的內容不一定是讚美,而可能是祈禱、教訓、勸戒或認罪。若是對會眾的教訓,則絕不是獻給上帝,也不是獻給會眾,故二種說法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方法是,應當依歌詞的內容說明詩的意義與唱的方向(對上帝或對人),才不會誤導會眾。最好要將歌詞印在週報上,或讀一次,才能真正利益會眾,引導他們達到預期的效果。


「多謝聖歌隊給咱獻很美的歌」?

「詩」若是獻給上帝,為什麼說「給咱獻」,我們變成「上帝」了嗎?即使是對咱的教訓亦非「給咱獻」。我們也不必替上帝向他們道謝。詩班獻好的聲音與音樂給上帝,為上帝做見證、或領導我們讚美上帝,是他們的責任與福份,故不必向他們道謝,我們不是強調要榮耀上帝嗎?過份或經常向他們道謝,會變成聽音樂會或以人為中心的禮拜。

 


來吟「頌榮」或「尾遍的詩」?

 

「頌榮」在禮拜中是指「願榮耀歸於父、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從今直到永遠」之意,聖詩499,507-511屬此類聖詩,其他都不是頌榮,(512-513是「祝福」),大部份的教會均以為禮拜所唱最後一首詩稱為「頌榮」,其實「頌榮」不一定是「尾遍的詩」,「尾遍的詩」在禮拜中也無任何意義,實在不必講,可惜大部份的教會都不知所云地唱不是頌榮的「頌榮」。

 

以上這些錯誤是因對禮拜動作之意義與方向不明之故。禮拜的方向有上帝對人(如讀經、講道、默想、聽上帝的話等),人對上帝(如祈禱、讚美、感謝、奉獻、懇求等),人對人(如唱勉勵之詩、請安、報告等),原則上,只有當司會要邀請會眾一齊敬拜、唱詩、祈禱、讀經、啟應、奉獻時才要「唱」(宣佈),其他,牧師要講道,某人要報告,司琴要奏樂、或詩班要唱,因其動作不包含會眾的參與,所以不必「唱」,才不會覺得是在看「秀」或以人為中心的禮拜。


三、禮拜程序缺乏神學邏輯的進展

 

禮拜程序的傳統是經過近千年的發展才形成的,尤其是重禮儀的教會如天主教、聖公會、東正教、信義會等,咱長老教會雖屬較自由的傳統,但仍有一些簡單的程序,這些程序也有神學的邏輯,不是如「小群」(聚會所)或其他教派較隨便,他們不一定須要特定的程序,但仍然有「無程序的程序」。


儀式的僵化

 

長老教會雖不重儀式,但仍有儀式,只是不一定須百分之百依某儀式做禮拜,有時為詮釋某段聖經,傳達某主題而在程序上須稍做修改,使禮拜進行更有意義、更感人。我們大多數教會的週報中,禮拜程序都早已排版好的,預備禮拜時只在「填空」,致使許多長執把禮拜儀式絕對化,連多或少唱一首詩或聖歌隊在別處「唱頌」都不可以。

僵化之原因除把習慣的儀式絕對化之外,還有如上述只在「唱」做什麼「動作」而不能解釋動作的「意義」,致使會眾不知為何在作或在作什麼。我們常聽到「吟詩息請牧師祝禱」,祝禱後一定要加「請坐,默禱,閉會」,彷彿沒有這些習慣指令,牧師就不會祝禱,禮拜就無法結束的樣子,其實這些習慣動作牧師或會眾都自然會作的,不必要「唱」。



「獻詩」破壞「讀經」與「講道」之連貫性

 

儀式僵化最明顯的例即表現在聖歌隊「獻詩」一定要排在「讀經」與「講道」之間,別的地方似都不可。假如「讀經」是有關上帝的審判,講道當然是依此主題,但「獻詩」插在二者之間,其歌詞若與主題無關,則破壞會眾的思路,整個進行的邏輯受打斷,破壞禮拜的連貫性,還是不「獻」為妙。若所唱的內容上下能配合,或唱一首求主開啟智慧之門使我們了解真理的奧秘則無不可。

 

 「主禱文」與「信經」或「信仰告白」之用法不妥當

有些教會在開會唱第一首聖詩之後就以「主禱文」祈禱或做「信仰告白」,這種作法太早了。因為咱剛來上帝面前,還未聽上帝的話,未領受上帝的挑戰,一下子就要回應上帝說「我信……」實在是心未便。依教會的傳統,「信經」應放在講道之後,我們領受上帝的挑戰後,勇敢地在上帝與眾人面前告白信仰,這種告白才更有意義、更有力。

「主禱文」最適合的地方是在代禱後作綜合總結的祈禱,這是主教示咱的祈禱,咱所祈禱不夠的,有耶穌替咱補足。從初代教會開始「主禱文」都是在「講道」後、「聖餐」前、「洗禮」或「堅信禮」之前的祈禱。當然在別處也可以,只是在剛開始禮拜就「念」,有心不在焉的缺點。

我曾一直在質疑這唱第一首聖詩後即「念」主禱文的「傳統」是從那裡來的,因歐美傳統都沒有這種作法。最近曾從甘為霖牧師在1872年向母會報告信裡所寫的推測,可能是從那裡來的。他報告在「亭仔腳」教會禮拜的程序是「宣召、聖詩、十誡、吟詩、祈禱、講道、祈禱、頌榮、祝禱」(William Campbell:“Sketches from Formosa”,The
Messenger,p.18 June,1872)並說大部份的教會都是如此……,可能後來的人就以「主禱文」或「信經」代替「十誡」,如果是根據這個,則是錯誤。因為「十誡」是上帝對人的命令,故在禮拜開始之時再一次來聽上帝對咱之命令是好的,而且有反省的作用,但還未反省、認罪、聽上帝的挑戰之前就勇敢地說「我信……」會有些心虛的感覺。



「請安」與「平安禮」的混亂

 

我們與朋友相聚一定是先「問候」,沒有到要離開前才突然間記得互相「請安」,這時應當是「相辭、道別」,但咱教會都在報告、歡迎後才「請安」,有的教會會說「下面是平安禮的時間,請大家互相請安」,這是不適宜的,因「平安禮」有特別的意義,是「聖的相吻」,「復和」之意,耶穌教示學生要獻禮物之前若有何不和、得罪人之處,應先去與他「復和」,才來獻祭。故禮拜中,在認罪祈禱蒙「赦免」後或接受「聖餐」之前後,表示互相「赦免」、「接納」、「復和」、「合一」等是最適合之處,不宜把二者混淆不清。(詳見拙文:「也談禮拜中之『平安禮』」,教會公報2398期p.11,2/15/1998)


四、音樂與禮拜未能密切配合

 

禮拜中的音樂,不管是前後奏,會眾聖詩,詩班的曲子或回應詩都是禮拜的一部份,應密切配合,可惜常有選的詩不適合,或用法錯誤,會眾完全不知詩班在唱什麼,即會眾只聽到音樂,未收到應當傳遞的信息,致使音樂無法發揮其功能。其他音樂還有許多負面的現象。


傳統歐美聖詩與台灣之時空脫節

現用「聖詩」大部份來自英美及德國十九及廿世紀以前之聖詩,雖然音樂也許不錯,但歌詞內容除解釋聖經的意義外,大都是歐美十九世紀以前或廿世紀初宣教運動中的歌詞與神學,甚少反映今日台灣已西化的情境與需要。許多屬於福音詩歌即十九世紀末歐美流行歌型之聖詩,他們的音樂不是很好,歌詞的神學也不很健全--輕看世界、逃避社會責任,只響往天堂的福氣……,以致變成宗教八股文,失去對現代人的挑戰。音樂也因缺乏節奏與活潑的氣氛,而使年青人不喜愛唱,如今很多年青人不會唱我們的詩。聖詩有許多是歷史傳統優良的作品,是基督教歷史傳承、世界教會合一的見證,但因未適當的介紹、推薦,又沒創作適合於今日台灣人的新聖詩,使我們在禮拜中所唱的詩與現代的時空脫節,這是急待改進的現象。

 

 

「敬拜讚美」短歌的衝擊

近十年來從美國、韓國及印尼傳來的「敬拜讚美」與「鈴鼓舞」好像對教會注射了強心劑,使教會禮拜更為熱情、感性、活潑起來,有些教會年青人大增,教會似乎得到奮興,這是好現象,但我們也當檢討其缺點與危險性。

其音樂大都是西洋流行歌風,有的雖然不錯,也容易唱,但無深度,缺乏創意與藝術性,無長久價值。我們不可停留在流行音樂之領域,不發掘藝術創作的恩賜,以劣質的音樂媒介要來傳達基督永垂不朽、真理的福音,這當然不是上帝所喜悅的。

其歌詞簡單,只幾句一直反覆,神學上注重自我滿足、離世、天堂、屬靈之經驗,缺乏積極回應上帝今日對我們的挑戰,對基督徒世光地鹽之宗教與社會責任沒注重。

許多台譯歌詞缺乏詩之美感,與音樂無法配合而變成很難聽。

在禮拜前唱二、三十分鐘甚至五十分鐘已很累,到講道時有的會眾已無精神。長老教會之禮拜重宣講上帝的話語,但「敬拜讚美」注重唱短歌「讚美」,較少認罪祈禱,宣講上帝的話遂變成點心,非主菜,有本末倒置之憾。詩歌的唱頌宜注意安排及運用的方法。(詳見拙作「從音樂立場來看『敬拜讚美』,神學與教會Vol.23,No.1,1997,pp.1-14」)

聖歌隊向誰「獻」什麼「詩」?(詳見「讚美」乎?「獻詩」乎?神學與教會Vol.21,No.1,pp.67-76)

教會禮拜最重要的音樂是會眾的唱詩,會眾是教會的第一詩班,聖歌隊是第二詩班,後者之角色最重要的是帶領會眾唱詩,次要角色才是替會眾讚美上帝或奉獻他們的才能給上帝。

 

但詩班所唱的內容會眾常聽不懂,不知在唱什麼,又司會宣佈請詩班「獻詩」,其實可能是唱一首向會眾教訓的歌,或請「讚美」,但其實可能是在「祈禱」,既不是「讚美」亦非「獻詩」,使聖歌隊在禮拜中的角色混亂,只成「表演」給會眾聽,這是所有的教會應當檢討的。

 

 音樂缺乏本土性:福音與台灣文化無關?

大家都知道聖詩中很少台灣人的作品(歌詞不多,音樂更少),有的話其風格也大多是西洋的,富有台灣風格的也較少被唱頌。

上帝賜給台灣的原住民十族、平埔族、客家人、福佬人等均有不同的音樂文化,除原住民的音樂已漸在發掘並受重視外,漢人還未盡力創作,以致使人覺得表達信仰只能用西洋人的方法,唱西洋的音樂。音樂表達若無法釘根本土,則無法傳達台灣人的感情,無法表現台灣的信仰藝術,更無法重建台灣人的心靈,這是我們教會須努力的方向。


音樂缺乏普世性--台灣是美國流行文化之殖民地?

 

由福音詩歌與「敬拜讚美」的歌就可證明台灣已淪為美國流行文化的殖民地,他們怎麼唱我們就跟他們唱,他們的大眾傳播媒體發達,出版許多卡帶、CD,錄音帶,我們就搶著買、拷貝、學,許多教會或青年的禮拜成為流行音樂與綜藝節目之娛樂,這實在是很可悲的事。不知我們教會要到何時才會醒過來?長大?

普世教會在亞洲各國、非洲、拉丁美洲、太平洋之基督徒中已有許多新聖詩出現,我們能分享他們的信仰表現,見證基督百體之多樣性及在基督裡合而為一的共同性,我們應努力向第三世界的基督徒學習,不當滿足於美國的流行文化。

 

信仰結晶或「廉價福音」?

好的聖詩或合唱曲(頌讚曲anthem)歌詞優美、信仰堅深、音樂藝術高超,如Bach之經文歌、受難曲都是信仰的結晶,有力的見證,對有藝術素養者有挑戰性、滿足感、提升靈性,也是使上帝得榮耀好的媒介。

「廉價福音」則是指那些只用「廉價藝術」表達的信仰。「廉價藝術」是指詞曲不優美,無甚大價值,缺乏神學的深度,音樂是流行樂的風格,聽了令人立覺快樂、滿足,但無深度,如即溶咖啡、牛肉漢堡、生力麵,很流行,有吸引力,可止飢。還有如一些少年人禮拜中唱歌、比手、劃腳、扭身、彎腰、蹦蹦、跳跳,認為他們已享受如天堂的音樂與安慰,屬靈的滿足。這些雖有可能,但若只追求得這些「廉價福音」不去追求更踏實的信仰表現,則將如撒在石堆淺土的種子,生命未生長之前即被淘汰(馬太十三:21-22)。

「廉價福音」也好像卅年前台灣開始有人用錢去美國或香港買博士頭銜,以此自滿、自慰、自誇,但肚子裡沒有東西,遂被稱為「廉價博士」,台灣教會若不脫出這種心態,只滿足、停留在「廉價福音」之「敬拜讚美」的音樂與「短歌」之領域,我們將成為倒退走,受上帝棄絕的教會。


結 論

 

耶穌曾勉勵門徒,要完全像我們天父的完全一樣(馬太五:48),這是我們基督徒無論在那一方面均須努力追求的目標,禮拜須經過人的努力思考、設計、安排,包含各項目之執行。牧師、司會者之角色,在講話、讀聖經、講道與祈禱等,都須能引導會眾更親近上帝、遇到上帝、聽到上帝的話,詩班所唱的歌,無論是引導會眾的或自已唱的,都須能出自內心,經過好好的演練,唱到很好、很美,將最好的獻給上帝,或為上帝作見證。我們雖不可能達到如天父的完全,但須一生不斷地學習,努力追求進步,當我們如此作時,我們即在重建心靈,重建一個不是追求一時的滿足、不是到教會看娛樂,而是藉聖靈的引導、追求長進的心靈,唯有全體信徒特別是領導者能先重建這種心靈,才能影響、引導教會與社會。

 

願我們大家,運用所有的智慧,發揮全般的恩賜,盡心、盡性、盡力追求「以靈以真實來敬拜」上帝。

 

 

* 本文係作者1997年11月9日於東門教會舉行之「長執造就會」演講稿,部份以台語發音未改成「北京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興長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